《黄金时代》的创作始末-专访许鞍华导演
在第二届南京电影论坛的“创作单元”开始之前,有幸采访到著名导演许鞍华,虽然短短几分钟的时间,还是能从她厚重的香港口音中感受到亲切的魅力,采访主要涉及《黄金时代》的创作缘起与期待,目前为止后期制作已经完成,相信大家都很期待十一到来,能够在影院一睹民国的青春风采。
阅读文字:
《黄金时代》的创作缘起,可追溯到一九七几年...
许鞍华:一开始是大概一九七几年,我看了萧红的书,然后听到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们说,她是在香港过世的,所以觉得特别亲切,一直想如果拍一个电影的话会很好,可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拍电影,是在拍电视。到拍电影的时候,我们开始的十几年,是不能回国内拍戏的,所以就没拍,然后断断续续的在80年、90年,我也听说很多人讲想拍萧红,可是终归没成事。然后到了2004年,三年左右,碰到编剧李樯,他说我们都想拍一个电影是讲两个女性的,那我们说,如果这样,不如就拍两个作家,一个是丁玲,一个是萧红,后来我就回香港,然后他就留在北京,我们各自看书,看了几个月,因为她们俩都认识的,有一种竞争,同时又有点儿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。而且他们俩是非常好的对比,无论是对当时的居民,对文艺、政治都是相反的。
我再碰到李樯的时候,他说估计不能拍,我说为什么?他说丁玲的身份恐怕要通过审查会有问题。在当时,这个题材就算让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为需要你具有一些基本知识。我自己觉得,我对这个时代的基本认识还不够,于是就先搁下了。一直到拍完那个《姨妈》,是2006年。就说接着拍什么,所以这个过程很长。然后《姨妈》的老板是袁枚,她是个文艺中年,她说很喜欢萧红,不如拍一个电影讲萧红吧。我们一直考虑,不拍萧红的原因就是怕没有人投资。因为它是讲作家的,非常文艺,它的制景一定比普通的时装戏要多一倍以上,因为它的时代背景,什么都要做,可是观众不是一定要看的,就是那些背景。所以是没有卖点的。如果有老板投资,我们一定拍了。那个时候李樯就写剧本,李樯也是很兴奋。我们两个人先跑到哈尔滨看一看,想找回当时那些景,好多都没有了。可是回来以后,他就开始写了,然后他跟我说,写的时候,你可以先拍别的片子,可能我要花的时间蛮长的,然后我就去接了别的片子,就保持联系,他有什么要谈的,我们再谈。后来写成了,找钱也找了三年左右。所以很长的历史,反正后来拍成了。
《黄金时代》的拍摄周期
许鞍华:拍摄周期大概五个月左右。我们的前期筹备是6个月左右。后期已经弄完了。
对电影宣传与票房的考虑...
许鞍华:我估计恐怕不能低调,我怕老板会赔本。因为观众看电影,不是考虑很多,他们想去就去,很多时候你声势做足了,他们到时候不去,也许有别的电影,比如有三个电影,那他一定有选择。所以这个也是拍戏好玩儿的地方。你从来不知道哪个片子会大卖,可是我自己个人也不是很想它大卖,我不是不想,是我不敢想。我只是想,它不要赔本就好了。
最打动许鞍华导演的,以及一直支撑她完成这个作品的是什么?
许鞍华:我自己是念文学的,那我觉得拍一个作家,对于写作的那种投入,跟把生活变成材料的那个过程,觉得特别有兴趣。而且也是对文学生涯的人的一种致敬吧,这个很有意思。可是这个肯定不是卖点了。感觉上这个戏,其实大家都非常非常帮忙,我希望它有好的成绩,都是因为人家的期望。
关于港片北上,在香港创作与在大陆创作相比有什么不同?
许鞍华:需要很多细节,无论是语言上,还是意识形态上,可是我估计这也是不能抗拒的一个潮流吧。因为市场主要是在这边,投资的钱也在这边。可是我感觉如果我们自己是香港人,怎么样拍也有自己的看法,不过不能当成一个地域的东西,每一个不同的导演拍出来都不一样。
阅读文字:
《黄金时代》的创作缘起,可追溯到一九七几年...
许鞍华:一开始是大概一九七几年,我看了萧红的书,然后听到一些文艺界的朋友们说,她是在香港过世的,所以觉得特别亲切,一直想如果拍一个电影的话会很好,可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拍电影,是在拍电视。到拍电影的时候,我们开始的十几年,是不能回国内拍戏的,所以就没拍,然后断断续续的在80年、90年,我也听说很多人讲想拍萧红,可是终归没成事。然后到了2004年,三年左右,碰到编剧李樯,他说我们都想拍一个电影是讲两个女性的,那我们说,如果这样,不如就拍两个作家,一个是丁玲,一个是萧红,后来我就回香港,然后他就留在北京,我们各自看书,看了几个月,因为她们俩都认识的,有一种竞争,同时又有点儿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。而且他们俩是非常好的对比,无论是对当时的居民,对文艺、政治都是相反的。
我再碰到李樯的时候,他说估计不能拍,我说为什么?他说丁玲的身份恐怕要通过审查会有问题。在当时,这个题材就算让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为需要你具有一些基本知识。我自己觉得,我对这个时代的基本认识还不够,于是就先搁下了。一直到拍完那个《姨妈》,是2006年。就说接着拍什么,所以这个过程很长。然后《姨妈》的老板是袁枚,她是个文艺中年,她说很喜欢萧红,不如拍一个电影讲萧红吧。我们一直考虑,不拍萧红的原因就是怕没有人投资。因为它是讲作家的,非常文艺,它的制景一定比普通的时装戏要多一倍以上,因为它的时代背景,什么都要做,可是观众不是一定要看的,就是那些背景。所以是没有卖点的。如果有老板投资,我们一定拍了。那个时候李樯就写剧本,李樯也是很兴奋。我们两个人先跑到哈尔滨看一看,想找回当时那些景,好多都没有了。可是回来以后,他就开始写了,然后他跟我说,写的时候,你可以先拍别的片子,可能我要花的时间蛮长的,然后我就去接了别的片子,就保持联系,他有什么要谈的,我们再谈。后来写成了,找钱也找了三年左右。所以很长的历史,反正后来拍成了。
《黄金时代》的拍摄周期
许鞍华:拍摄周期大概五个月左右。我们的前期筹备是6个月左右。后期已经弄完了。
对电影宣传与票房的考虑...
许鞍华:我估计恐怕不能低调,我怕老板会赔本。因为观众看电影,不是考虑很多,他们想去就去,很多时候你声势做足了,他们到时候不去,也许有别的电影,比如有三个电影,那他一定有选择。所以这个也是拍戏好玩儿的地方。你从来不知道哪个片子会大卖,可是我自己个人也不是很想它大卖,我不是不想,是我不敢想。我只是想,它不要赔本就好了。
最打动许鞍华导演的,以及一直支撑她完成这个作品的是什么?
许鞍华:我自己是念文学的,那我觉得拍一个作家,对于写作的那种投入,跟把生活变成材料的那个过程,觉得特别有兴趣。而且也是对文学生涯的人的一种致敬吧,这个很有意思。可是这个肯定不是卖点了。感觉上这个戏,其实大家都非常非常帮忙,我希望它有好的成绩,都是因为人家的期望。
关于港片北上,在香港创作与在大陆创作相比有什么不同?
许鞍华:需要很多细节,无论是语言上,还是意识形态上,可是我估计这也是不能抗拒的一个潮流吧。因为市场主要是在这边,投资的钱也在这边。可是我感觉如果我们自己是香港人,怎么样拍也有自己的看法,不过不能当成一个地域的东西,每一个不同的导演拍出来都不一样。
本文为作者 陈乐 分享,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,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!如作者有特别标注,请按作者说明转载,如无说明,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(影视工业网)及本页链接。原文链接 https://cinehello.com/stream/49976